登記成為會員,看更多精采內容!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賬號?登記成會員
×
銀礦洞位於大嶼山梅窩,若沿奧運徑走,大約十分鐘可達洞口。附近環境依山靠水,風景優美。
因有新資料,本文於 2017 年 8 月更新
政府早年已把洞口堵塞,並於外面興建休憩處及豎立簡介,介紹銀礦洞歷史。網上充滿形形色色記載,最詳盡為香港電台之介紹:
梅窩的銀礦洞是本港僅存逾百年的人工開鑿礦洞,只是香港人大都僅知其名而少 見其貌。遺跡銀礦洞位於銀礦灣山上,在梅窩井頭新村附近,早在一八六二年已被發現。該礦洞原本是一個鉛礦,由於大部份鉛礦的礦石也會含有少量的銀,因此吸引不少人到梅窩鉛礦採銀。一八八六年,此處開始有大規模採鑿工程,由香港華人企業家何獻墀的天華礦業公司負責採礦工作,到1890年為唐廷樞、徐潤等華人企業家接辦,後來因為銀礦質素欠佳而於1896年停產。
礦洞初期生產礦石每公噸含有約 4 公斤的銀。根據史料推斷,梅窩銀礦洞可能是廣東省第二個以現代化方法開採礦石的銀礦,煉銀廠則很有可能是廣東省第一間使用現代方法煉銀的煉銀廠,對於中國近代採礦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
銀礦洞有四個入口,主洞及下洞均被政府封閉,其餘兩個則被山泥堵塞。曾有離島區議員曾親身入洞,觀察並感受百年礦洞的真實情況,形容這些礦洞高約10呎、闊約7呎,內有四通八達的水道,而早年用於挖掘銀礦、傳送礦石的鏈軌仍在,且路段中有少量鐘乳石,洞內更有蝙蝠群聚居,乘坐小艇遊覽整個礦洞需要半小時。
香港大笪地會員早前前往探洞。由於曾入洞者不多,口耳相傳之資料亦不盡不實,因此比較其他探洞活動,特別為此行作額外準備。
銀礦洞已荒廢超過一百年,已沒有可靠測量圖則(2017 年按:本網站得到前官員提供的測量圖則,請另搜尋關鍵字 “銀礦”)。據現場所見,洞分上洞及下洞。上洞入口已被政府堵塞,成為奧運徑其中一個景點。下洞長年被水淹浸,主要入口隱蔽。下洞入口已被堵塞,需由中洞下潛而入。
今次由下洞進發。為此,隊員帶備橡皮艇、救生衣、基本探洞工具。另外,於洞外由執有無線電牌照人士架構通訊系統,確保洞內外可以通訊。隨行亦有經驗潛水員及攀岩專家,了解洞內外水流、水下情況及評估攀爬豎井路線。
2017 年按:
詳細報告《大嶼山銀礦洞報告》(第二版)請參考本網站:https://www.photomarket.hk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6528
遊客,本帖隱藏的內容需要積分高於 500 才可瀏覽,您當前積分為 0
我繼續對礦洞生物及其多樣性作出紀錄。東西兩洞由於長期為水淹浸,除蝙蝠外,有三種魚類。其中兩種為本港河川常見之所謂 "山坑魚",游走洞內外。第三種為貌似塘虱之魚(2017 年按:鯰魚),只在東洞內約 50 米內發現。該魚魚身呈淡綠色,於淺水區發現之數條約長 10 厘米,而竪井內見一條長約 50 厘米。魚對光線沒有反應,但眼睛仍是黑色。
此外,洞內亦見青蛙、蝦、及白化了的蟋蟀。
對於白化,請教了某中學生物科老師。由於沒有採集標本,只能估計成因有二:
一,礦洞已荒廢超過一百年,生物學上已足夠魚類及昆蟲形成世代,退化成白色或淺色。
最初我混淆了退化和形成新物種兩個概念。退化(白化)為生物對環境之適應 -- 白化了之塘虱與街市之塘虱仍為同一物種,彼此可以交配。而退化/白化只需數十個世代就可形成。反之,要進化/退化為全新物種則需數千年甚至幾百萬年。
二,某些生物由於長期沒有接觸光線,成長或變態時沒有製造色素。
今次為初探。下次將進行:
- 下潛往下洞下層,特別是估計水體較大,水溫高的豎井。
- 從東洞(蝙蝠壁)出洞。
- 從西洞竪井(銀礦壁)往上洞。
- 採集生物樣本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