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記成為會員,看更多精采內容!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賬號?登記成會員
×
在CD號稱要被SACD、DVD-A取代的21世紀初,因為在20年前數碼技術限制有關,CD的規格就只能制定在16Bit/44.1KHz的規格,如果要再加上當年的視訊的話,就可以看到和目前黑膠唱片(俗稱LP)一樣大的雷射影碟(俗稱LD)。CD限於當年數碼科技,再以人耳所能聽見的頻寬和商業考量之下,才定下這樣的規格(幸虧人耳不是蝙蝠耳,要不然我看當年的CD為了要放入大量的位元,可能CD會比你家的炒菜鍋蓋還大,感謝上天,讓人耳只能聽到這樣的頻寬)。
所以CD唱片制式規格16Bit/44.1KHz,和當今數碼錄音動不動就要20Bit或24Bit,96、192KHz或256KHz.........相比之下,實在是相差甚多的。這對所有音樂界的專業人士和一般聆聽者來講,CD唱片的聲音表現,等於講--有遺撼但卻要牽就事實,於是這二十幾年來,全世界各大小唱片公司莫不以其畢生之力,以各種不同的方式,試圖將CD的制式規格發揮到極限。 那麼如何將CD的制式規格發揮到極限呢?一當然是錄音時所經過的手續,除了專業的錄音時麥克風擺位之外,還有錄音混音的過程,這一點以下不講(要講又是一大篇了),因為以下所講的是從原始母帶到CD成品之間的事。錄音到原始母帶這段過程,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啦,請諸位高手見諒。 比如以真空管機過帶啦,以真空管麥克風錄音啦,溫厚一點的線材啦,或者用真空管機再過帶一次....,以更高規格的數位錄音技術錄音,昇頻處理啦...........,但不管您再怎麼的玩,最後所有的資訊還是要「塞入」--CD唱片的制式規格16Bit/44.1KHz裡面。 其實很多錄音師所言,在錄音室裡所製作出來的--最後即將壓製CD的母盤CDR,聲音是和他們錄音當時所鑑聽的內容和「感覺」差異不大的, 而且聲音非常好(樂音小林有聽過),但是為什麼一製作成CD成品後,也曾聽過一些著名的錄音師聽到從工廠裡壓製出的CD成品時常說:這是我製作出來的心血嗎?意思就是說,他們最後製作出來準備要去壓製CD前的母版,其聲音是和製成CD成品差別甚大的。 全世界各大唱片公司當然也知道,這要賣的成品--「CD唱片」聲音不如原來母盤CDR(這就和複製畫的感覺和原版畫還是不能比一樣),所以發明了很多專利的編碼技術,比如著名的HDCD、JVC的K2、XRCD、喇叭花的16+-20、SONY的SBM..............很多很多不同的數位編碼技術,只為了讓CD的16位元制式規格,在「人類耳朵」的聽感上能達到20甚至24位元的感覺。 樂音小林常會用一個很趣的形容來形容這種「有遺撼但卻要牽就事實」的CD生產史,比如不管您是多麼天才的錄音師、用了多麼昂貴多麼先進的24位元、20位元的數位錄音機器,或者用了特別的XRCD、HDCD等編碼技術.........,錄出來的母帶........樂音小林以下雖然不是最正確的形容(24位元和16位元的倍數不能如此算啦),但這樣形容您可能就了解了錄音到您聆聽的作品,要保持錄音師在現場所聆聽到的「感覺」之難: 您可以把這錄出來的母帶當成24塊的雜糧麵包(可以比喻為24位元錄音),而且這一塊雜糧麵包裡有不同的蔬菜、不同的起司、不同的雜糧(比喻成不同的高中低音比例和音樂資訊量),但是最後卻要塞入一個「只能」放入16塊麵包的容器之中(比喻成CD的制式16位元的規格),而錄音師要拿掉那一塊?要拿掉那些不同的蔬菜、不同的起司、不同的雜糧,讓這16塊麵包吃起來的「感覺」和「份量」,還是要和原來的24塊麵包的感覺和份量「幾乎一樣」。這,就是錄音師在轉母帶過程,唱片公司發明的CD編碼技術時所想做到的事情。 講到這裡,樂音小林認為除了在這些新一代的CD數碼編碼科技之外,在求CD成品的聽感要能提昇到20或24位元的動態解析之外,樂音小林認為有三點是非常重要的: 一、CD從原始母帶到CD成品之中製作過程的電源、訊源之純淨、穩定、任何接口之訊息低損失: 有關接點、電源純淨 & 保養,這一點我相信發燒友懂得不一定比專業錄音師少,有些錄音室對這種發燒級的龜毛要求,可能還不如音響發燒友呢。這種要求是對最後的錄音成品有提昇作用的,但是這往往也和錢有關,畢竟發行唱片不是慈善事業,是一種商業化的考量,比如這些往往一般樂友可能不太要求的地方,都加進去一張CD的成本裡(比如歌手進入錄音室後,就開始算錢,而且設備高級和設備一般的錄音室收費都不同),那一張CD以目前低迷至極的銷售量,要賣多少錢? 所以很多燒友覺得老版CD聲音反而好過目前的,以唱片製作經費、CD的壓版經費、租錄音室的經費,這種理論也有其道理。 二、從原始母帶到CD成品,中間的過程要愈少愈好: 其實CD和LP都一樣,在原始母帶到CD或LP成品之間,是存在著非常多手續的,原因在於樂音小林的名言--商業發行在於妥協的藝術(好像夫妻相處啦、政治也是喔),要妥協多少?就看發行公司的成本考量了。如果樂友不懂,那我簡單的講一下:比如我很愛莎拉‧布萊曼所演唱的歌劇魅影,但我能夠想聽她原汁原味的現瑒演唱給我聽嗎?一就是我要是億萬富豪,二是要追著莎拉全球行程到處跑,看她那時演唱此曲,三是娶了她,讓她在家裡天天唱(也要她肯才行^_^)。那麼即然不可能擁有她,或者也有很多人想聽她的聲音,那麼勢必要把她的聲音可以COPY和量化,也因此錄音這門「試圖保鮮」的商業學問,就這樣從20世紀初慢慢的演化過來。 那麼以人類目前最通行的音樂軟體發行過程,目前則是原始母帶--工作母帶--母盤CDR--玻璃母模--金屬母模--壓碟--CD,樂友們看到CD的成品就是一段「聲音劣化衰減史」^_^,但是這是沒有辦法的,原因在於前頭樂音小林講的--商業發行在於妥協的藝術。您想聽到最初最好最美的聲音,除非您有能力買下最初的原始母帶自己收藏聆聽,但原始母帶也是有壽命的,這又是另一頭痛的問題。 三、CD唱盤雷射頭讀取CD唱片時,雷射光散射的問題: 這一點問題,樂友可以觀察CD唱片的邊緣,很多一般市售「普通」的CD邊緣常常是不平整,甚至會刮人的感覺,而一些製作精良的發燒唱片,明顯比較注意這些問題。原因在於CD邊緣對CD唱盤雷射頭讀取CD唱片時,雷射光散射的問題有很大影響,像CD綠色阻光筆、本店推薦的CD唱片聲音昇級改良,就是想解決雷射光會從CD邊緣散射的問題。還有一點還要講究到的,就是CD唱片的讀取層,有無「同心圓」的問題,這也會影響CD成品的聲音表現。理論上人類製造出來的物品沒有真正同心圓的可能,但誤差要多少,呵呵呵,這也和錄音時的製作經費有關。 |